港人對香港18區的刻板印象 冇入過新界一定覺得有牛!?

網絡熱話

廣告

香港戀共有18區,每個人對於不同區都有一個自己的印象,而每個區都一定會有一個刻板印象,你又對邊一區最深刻呢?即刻睇睇18區到底有咩特別啦!

港人對18區的刻板印象?

油尖旺:最多人、酒吧、shopping

油尖旺區可以說是18區入面面積最小但人口最為密集的一區。油尖旺區包括了油麻地、尖沙咀和旺角。基本上整個九龍新界區人大多數約人都是叫旺角等。人多車多就一定是旺角的特色。另外,亦有不少人講油尖旺一區特別多餐廳酒吧,以及購物地方。

18區 人多車多就一定是旺角的特色。
人多車多就一定是旺角的特色。(圖片來源:電影《古惑仔》)

深水埗區:廢老區,多窮人,老香港

深水埗在不少收入研究中都排名最低,屬於香港18區入面最多貧窮戶的地區。除了收入較低之外,不少人亦覺得區內特別多南亞裔人,而且人多混亂,後巷衛生環境欠佳。不過,部分街坊就指,深水埗有好多餐廳小店都很平民,老店鋪、平價麵店等,比較似舊時的香港。

18區 深水埗有好多餐廳小店都很平民,老店鋪、平價麵店等,比較似舊時的香港。
深水埗有好多餐廳小店都很平民,老店鋪、平價麵店等,比較似舊時的香港。(圖片來源:電影《夜香・鴛鴦・深水埗》劇照)

黃大仙區:老人區、拜神

黃大仙區是全港18區中長者人口比例全港最高的地方,高達17.2%。黃大仙除了特別多老人家外,好多人亦覺得黃大仙人一定會近水樓台,成日去拜神。不過,不少街坊都表示,外國人先會覺得很有趣去黃大仙廟,自己人好少會去這些旅遊景點。

18區 好多人覺得黃大仙人一定會成日去拜神。
好多人覺得黃大仙人一定會成日去拜神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@paulo-evangelista)

觀塘區:又逼又嘈、空氣差、塞車

試過在觀塘返工的人都知,返工放工時間人有幾多,地鐵可以有幾逼。由於觀塘新建成了甲級辨公室,不少街坊都指新大廈趕走了不少觀塘區的小店,加上交通差成日塞車,令人好炆憎!

18區 觀塘區人多、成日塞車。
觀塘區人多、成日塞車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@paulo-evangelista)

觀塘區重建多年,不少小店都已搬遷,多個地方亦進行工程中,因此街坊們都認為區內沒有生氣,死城般似。

18區
(圖片來源:新假期編輯部)

何文田區:低調有錢人

何文田多豪宅,又是名校區,因此大家都有「住得何文田,就係有錢人的印象」。何文田區環境清幽較寧靜,更有不少特色小店,給人一種低調、有生活品味的感覺。

18區
(圖片來源:《二次人生》劇照)

中西區:有錢、多西裝/OL

曾幾何時,好多打工仔都想在中環返工,好似是高人一等有身份地位。如果18區中家住在中西區更有不少人覺得你是有錢人,不過,有網民就指中西區仍有不少舊式建築和街道。灣仔區:灣仔和中西區居民的教育程度為全港最高,近4成人持大學學位。

18區 好多打工仔都想在中環返工。
好多打工仔都想在中環返工。(圖片來源:電影《信用欺詐師JP香港浪漫篇》)

灣仔區:會展、有錢人

好多人斷定住灣仔亦都是有錢人。事實上,灣仔一樣人多車多,而且近馬路,整天都很嘈。有時撞正會展有展覽活動,人就更加多。

18區 灣仔整天都很嘈?
灣仔整天都很嘈?(圖片來源:unsplash@airam-dato)

東區:太古人=有錢中產

18區入面,網民認為住港島就是有錢人,如果住太古就會覺得你一定是有錢中產。有街坊就指,以往區內都有幾多日本人、韓國人居住,不過近幾年說普通話的人反而更加多,不知不覺內地人已成為新鄰居。

18區 太古人等如有錢中產人士?
太古人等如有錢中產人士?(圖片來源:cityplaza facebook)

南區:陽光與海灘

以前南區未有地鐵,不多人知住南區即是邊個位,只是令人有一種覺得很遠的印象。亦有人覺得南區是有陽光與海灘,亦有人指南區的數碼港唯一特色就是出名的偷情勝地。

18區 南區一定有陽光與海灘。
南區一定有陽光與海灘。(圖片來源:TVB《愛回家》劇照)

屯門區:係咪有牛?

大家經常都會問一條問題:「屯門係咪有牛?」,不少人對屯門的印象就是覺得很荒蕪、很偏僻,城市人更會覺得屯門是「鄉下地方」,所以會有牛隻於街上出

18區
(圖片來源:pexels@Viktor Lundberg)

離島區:成日行Outlet

大家聽到離島區就會聯想到東涌,再聯想到東薈城Outlet,更有不少人覺得住東涌的居民一定日日行Outlet,成日執平貨。

18區
(圖片來源:東薈城名店倉 )

原文刊於新假期

關鍵詞
香港18區
圖片來源:電影《古惑仔》、unsplash@paulo-evangelista、unsplash@airam-dato、電影《信用欺詐師JP香港浪漫篇》、電影《夜香・鴛鴦・深水埗》、Tvb 愛回家、cityplaza facebook、pexels@Viktor Lundberg